首页 >> 综合资讯
教育资讯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> 综合资讯 >> 教育资讯
站内搜索:

校训如何塑造着现代中国的大学精神
作者:城市网 来源:城市总裁吧 更新日期:2014-9-27

  大学被比喻为“象牙塔”,被看做是思想学术的殿堂。莘莘学子跨入校门第一眼所见,往往是这所大学的校训,或遒劲有力、或大气磅礴,作为一枚徽章镌刻在显要位置,供人观摩。每一个校训的背后都书写着一段光辉的历史。《光明日报》连续推出了“校训的故事”系列报道,得到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。记者通过梳理后发现,中国大学的校训多数源自中国的古典典籍,其中“学”字和“德”字出现的频率最高。传统文化是如何塑造着大学精神品格?怎么看待教育国际化的问题?围绕着传统文化与大学教育的话题,光明网记者采访到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袁济喜,以下为文字实录。

  校训为何突出“学”与“德”

  统计数据显示,中国112所“211”大学校训中,出现“学”字41次,占比37%;“德”字紧随其后,为30次。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大学明德尚学的价值取向,“德”与“学”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精神联系。

  中国主流的大学精神主要由儒家所奠定的,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即是明德尚学,进德修业。通过博学与修学达到明德进学的目标。《礼记?大学》中提出:“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”,体现出博学明德,知行合一的思想理念。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这里的“大学”与现在作为学府的大学,意义是不同的。它是指最高的学术或者学问境界,可以看出,学问的最高境界在明明德,意思是说,达到一种道德境界,然后再亲民,再止于至善。所以现在的校训中突出“学”与“德”的结合并非偶然的。大学首先是学习的场所,但是,中国的大学不光是为了学,还要培养德。大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学习而达到道德人格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,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,从先秦孔子提出的六艺之教到现代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,有着内在的精神脉络。

  孔子曾坦陈自己的忧虑:“德之不修,学之不讲,闻义不能徙,不善不能改,是吾忧也 。”(《述而》)孔子对当时道德的沦落和学习的废弃忧患重重,认为这是礼乐文明毁弃的结果。在孔子看来,只要唤醒在当时物欲横流、道德失落的社会中人们久被泯灭的孝悌之心,犯上作乱的事也就自然减少了,社会的礼义与秩序可望恢复与张大,他所憧憬的三代之治也就实现了。

  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,是我们今天应该继承的,现代中国大学的校训中,往往有学和德的关联,它不是偶然的,我个人认为它们有内在的必然联系。

  传统文化依然陶冶着现代大学精神

  “自强不息,厚德载物”,“自强、弘毅、求是、拓新”,“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”,“气有浩然 学无止境”,“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”……这些大学的校训句式工整、质朴雅正,有些直接取自典籍,有些则化用典故,无一例外地包蕴着传统精神,体现着东方智慧和中国气派。

  中国的文化主要是一种经典文化,《文心雕龙?宗经》有一段话:“三极彝训,其书言经。经也者,恒久之至道,不刊之鸿教也。故象天地,效鬼神,参物序,制人纪,洞性灵之奥区,极文章之骨髓者也。”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?用现代话来讲,也就是认为经典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。相对真理,指它有时代性,绝对真理指它是永恒的,贯彻始终。所以,传统的经典在今天并不是过时了,而是具有它强大的生命力。

  中国的古代是非常重视教育的,教育也很发达,大学是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,通过大学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,这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特点。所以,从这一点来看,古代的一些经典,同样陶冶着我们今天按照西方的模式兴办的大学。比如清华大学是庚子赔款之后,由美国人投资办的,是一所西式的大学,但是,梁启超选择了不是从西方名言中得来的校训,而是从《周易》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;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”中概括出“自强不息、厚德载物”的校训来。而中国人民大学的校训“实事求是”来自《汉书》,追求的理论联系实际、忧国忧民、学以致用的中国传统。所以说,传统文化陶冶着现代大学精神,它不是偶然的,有它的必然性,这也证明我们传统文化的经典,在今天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。

  中国的大学走向国际化需中西真正融合

  我们正在向教育强国的路途迈进,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已不适用于现代化大学的建设,应该引进西方的教育思想。我认为需要认真分析、反思这种观点。

  自“五四”之后,随着人们对于当时的国势以及文化选择的重新思考,于是中国固有之传统再度被人们所审视与反思,有人提出要照搬西方的发展模式,包括办学。我认为抛弃传统、全盘西化是一种片面的看法,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,要改革开放,这是没有错的,但是,它有基点,这个基点就是要立足于中国三千年的学术和五千年的文明,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,也是中国民族得以安生立命的精神的真迹,只要中国还在,我们的传统,我们的血脉就一定在。我们改革开放的目的,不是为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,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,所以,怎么可能全盘西化呢?

  从文化发展历史来看,中国传统文化历经磨难,历经风雨,它是生生不息的,不可能在改革的大潮中被消弭,或者自生自灭,担心中华文化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会消失,我认为这是杞人忧天。

  此外,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,具有吸纳外来文化和新陈代谢的机制。清华大学国学院的导师王国维一直强调,不懂西学也就不能真正懂得中学,反过来说,不懂国学,也不能真正了解西学,所以,学贯中西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基本的思路,中国古代经典《中庸》“万物并育而不相害,道并行而不相悖”,意思是说,中华文化并不排斥外来文化,现在在教育的国际化、全球化的过程中,中华文化也是积极的容纳外来文化,或者是拥抱外来文化。

  中国近现代很多优秀的大学,像民国时期的燕京大学堂,京师大学堂(北京大学的前身),它是由传统的教育模式和西方学术的一种综合,所以,现在北大办得好,并不是全盘接受西方的结果,也不是墨守传统,而真是融合的产物。清华大学也是这样,它在1925年提出办国学院,当时的校长提出之所以要办国学院,是因为那时我们的办学模式都是抄袭西方的。中国人要办有特色的学校,就必须利用好本土的资源,融合西方的办学模式,在研究院当中寻出中国特色来,办院的目的就是寻找中国特色。清华大学是一所西方化程度比较高的学校,尚且要“寻出中国之魂”,即中国文化的精神,我们更没有理由办学“去中国化”。

  中华五千年文明虽历经磨难,但始终薪火相传,未曾中断过,再加上我们文化所具备的吸纳外来文化而推陈出新的能力,所以说,我们不用担心被西方同化。在国际化的进程中,我们要办好现代化大学,既需要继承好固有的文化传统,同时,也要吸收、借鉴西方优秀的办学经验。


相关文章:
网站首页 - 关于我们 - 版权声明 - 广告服务 - 网站地图 - 会员专区 - 客户服务 - 疑难解答 - 联系我们
Copyright© 2010 cn.cityy.cn 城市网 版权所有
中国·城市教育 粤ICP备06023013号